来源:市场资讯
(来源:钛媒体APP)
朋友们,
在科技与商业的交叉口混了这么多年,我见过风口,也见过泡沫。从O2O的百团大战到元宇宙的虚火一场,概念来了又去,留下一地鸡毛。但这一次,人工智能(AI)带来的冲击,在我看来,性质完全不同。它不是一阵风,而是一次彻底的、不可逆的“地壳运动”,它改变的是我们思考、创造和连接世界的基本方式。
最近,无论是和执掌百亿资产的传统行业老板吃饭,还是和锐意进取的互联网新贵喝茶,话题总会绕到AI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绪,一半是对未来的兴奋,一半是对未知的深不见底的焦虑。他们几乎都在问我同一个问题,翻来覆去,本质不变:“我们知道AI很重要,是生死问题,但到底该怎么办?”
正是这个问题,以及我看到的无数企业在转型路上的挣扎与迷茫,让我越来越坚信一个判断:一个全新的、独立的、专注于帮助企业完成“AI化”的咨询品类,不仅即将诞生,而且必将成长为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。
这篇文章,不是一篇四平八稳的分析报告。这是我多年来在一线的观察,是我夜深人静时的思考,以及我对所有想抓住这次时代机遇的企业家、创业者和管理者们,掏心掏肺的分享。
展开剩余85%我亲眼所见的“巨大真空”
为什么我敢如此笃定地做出这个判断?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、亟待填补的市场真空。这个真空,源于企业强烈的“求生欲”和孱弱的“行动力”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。
1.1 企业普遍陷入的四大“能力陷阱”
在和数十家不同行业的公司——从制造业的“老法师”到新消费的“弄潮儿”——深入交流后,我发现,绝大多数企业在试图拥抱AI时,都会掉进四个几乎一模一样的“陷阱”里。我把它们总结为“四大能力鸿沟”,它们像一个精密的连环锁,死死地困住了企业前进的脚步。
这四个陷阱,环环相扣,共同构成了一个让企业动弹不得的“能力沼泽”。它们自己爬不出来,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“向导”和“登山队”。
1.2 为什么现有的“巨头”们当不了这个完美的“向导”?
你可能会问,市场上不是有麦肯锡、埃森哲这些咨询巨头,还有谷歌、微软这些科技巨头吗?他们不行吗?
以我之见,他们能解决部分问题,但因为其固有的“基因缺陷”,无法完美胜任。
他们的基因是“商业”,是“战略”,是按小时向客户收取高昂费用的“智慧服务”,而不是“工程”。他们能帮你“看清未来”,但很难手把手地陪你“走到未来”。在AI这个需要快速迭代、反复试错、在实践中找答案的领域,他们传统的、瀑布式的、高举高打的咨询模式,显得有些水土不服。
当你向他们咨询时,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,几乎百分之百会落到自家的产品和云服务上。这未必是错的,甚至在很多时候是高效的。但作为一个企业主,我更想要一个完全中立的、站在我的立场、为我的利益负责的合作伙伴。我需要有人告诉我,在解决我这个特定问题上,A公司的开源模型可能比B公司的闭源API性价比更高;C公司的SaaS工具虽然便宜,但有数据安全隐患。这种超越厂商利益的、绝对客观的建议,是科技巨头很难给予的。
所以你看,真空出现了:一个既懂战略、又懂技术、还懂组织,并且绝对中立的“价值整合者”角色,是缺位的。这,就是AI咨询公司的历史性机遇。
我的构想:AI咨询公司到底该怎么做?
如果我来创办一家AI咨询公司,我不会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项目外包或者技术贩卖公司。我会把它打造成一个“企业AI化转型的长期合伙人”。我的服务方法论,会遵循一个清晰的、价值驱动的四步流程。
2.1 第一步:像医生一样“会诊”,找到最有价值的“病灶”
我会带着我的“专家会诊团队”——里面有懂商业的资深顾问、懂数据的数据科学家、懂技术架构的解决方案架构师——深入到客户的公司肌理里。我们的第一件事不是推销任何东西,而是做一次彻底的“AI机遇审计”。
我们会像侦探一样,搜集各种“证据”。我们会去客服中心,旁听电话,用语音识别和NLP技术分析上万条聊天记录,看看“查物流”、“问发票”、“改地址”这些问题到底占了客服多少工作量,精准计算出用AI能省下多少人力成本。我们会去市场部,看他们做一个营销活动要花多少人力和时间,从创意、文案、设计到投放,评估用AIGC工具链能把整体效率提高多少倍。我们会去供应链部门,拉取过去三年的销售和库存数据,结合天气、节假日等外部变量,用AI预测模型告诉他们,如果早用AI,能把多少积压的库存资金盘活。
最后,我们会拿出一份报告,但这份报告不是讲空话,而是一张写满了具体数字的“价值地图”。我们会像一个专业的基金经理一样,向CEO呈现一个“AI投资组合建议”:“张总,我们发现了三个高价值场景。A场景(智能客服),预计投入100万,基于您目前的人员规模和话务量,一年能直接节省人力和运营成本300万,ROI是300%。B场景(营销内容生成),投入50万,能让您的内容产出效率提升5倍,间接带来市场声量和销售线索的增长。C场景(销售预测),技术难度最高,但一旦成功,能优化您数千万的库存。我们建议,第一阶段,集中火力主攻A,同时以B作为快速见效的辅助,C作为长期探索。您看如何?”
2.2 第二步:像导演一样“拍片”,从一个精彩的“短片”开始
有了价值地图,我们不会一上来就劝客户拍一部投资巨大的“史诗大片”。那会把人吓跑,也容易失控。我们会选择一个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项目,把它打造成一个“灯塔项目”,一个能快速见效、振奋人心的“精彩短片”。
比如,智能客服。我的方案不会是“三个月后用AI替代你所有客服”。那会引起巨大反弹。我会这样设计:
通过这样分步快跑、步步为营的方式,我们让企业在每一步都尝到甜头,建立起对AI的信心和掌控感。
2.3 第三步:像买手一样“挑货”,做最中立、最务实的技术决策
当项目进入实施阶段,我的团队将扮演客户的“首席技术买手”和“项目监理”。
市面上的AI技术和平台太多了,开源的、闭源的、大公司的、创业公司的……到底该用谁家的?我们会建立一个**“技术选型评估矩阵”**,从性能(准确率、响应速度)、成本(API调用费、部署运维费)、可扩展性、数据安全、生态系统成熟度等多个维度,对主流方案进行量化打分。
我们会基于对客户业务、预算和数据安全的深刻理解,做出最中立、最合适的选择。我们不卖任何产品,我们只为最终的效果负责。我们的价值,恰恰在于我们的“不站队”和“懂行”。我们会告诉客户:“针对您目前的需求,A公司的开源模型,经过我们的微调,性能可以达到B公司闭源模型的90%,但长期使用成本只有其20%。我们建议用A方案,把省下来的钱投到数据治理上,效果会更好。”
2.4 第四步:像教练一样“陪练”,赋能到组织的每一个细胞
在我看来,AI咨询项目交付的,绝不应该仅仅是一套冷冰冰的系统,而应该是一个被激活的、会自我进化的组织。
所以,项目的最后一步,也是贯穿始终的一步,是“赋能于人”。这绝非一次性的工具使用培训,而是一场持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的升级。我们会设计一整套赋能方案:
我们的目标是,当我们的咨询项目结束时,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AI系统,更是一种人人会用AI、人人敢用AI、人人都想用AI的新文化,和一个能够持续自我造血、自我创新的“AI卓越中心”(CoE)。
我的预判:这个赛道的终局和生存法则
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赛道,未来会是什么样子?我斗胆做一个预判。
3.1 商业模式的想象力:从“卖时间”到“共创价值”
我认为,AI咨询的商业模式会远比传统咨询按小时收费的模式更性感、更多元。它会沿着一条“价值绑定”的路径不断进化:
3.2 未来的“三国演义”与“吴国”的生存法则
这个赛道,未来必将是“三国杀”的格局。
作为势单力薄的“吴国”,我们怎么在夹缝中活下去,甚至赢下来?我认为有四条核心生存法则:
一个时代的序幕,正由我们共同拉开
朋友们,我之所以对AI咨询这个方向如此兴奋,甚至有些痴迷,是因为我看到,它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。它是一个杠杆,一个能够撬动整个商业社会进行结构性升级的、充满想象力的杠杆。
我们正在做的事情,不是简单地卖软件或卖服务。我们是在帮助一家家在时代浪潮中感到迷茫的企业,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“智能进化”。我们是在这个波澜壮阔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,扮演那个“陪练”、“向导”和“领航员”的角色。
历史的机遇之窗,在我看来,已经开了一条缝。窗外的风景,是前所未见的壮丽,也是前所未见的混沌。而那些敢于在混沌中寻找秩序、在不确定性中创造价值的人,终将被时代所奖赏。
你,准备好一起跳进来了吗?
发布于:北京市伯乐配资-配资网站炒股-炒股票手机软件-配资哪家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